固始跟亲--永不落幕的精彩大戏

2016-12-27 11:29:23来源:互联网作者:记者 士宝 通讯员 杨 明点击:

本网讯:记者(士宝)通讯员 杨 明  深邃的夜空,有无数眨眼不眠的星群,那是游子的眼睛在闪烁。千里岁月泯灭不了融化于血脉里的乡情。每年的金秋时节,侨乡固始都会迎来了一批不远千里前来寻根问祖的海外嘉宾。在固始泉河铺镇安大山安山奶奶庙、陈集镇陈氏将军祠等地,台湾、韩国的陈、魏等氏宗亲代表团一行多人来此焚香祭拜,追颂魏敬夫人和其后代陈元光功德,表达敬仰之情。

  韩国魏氏大宗会长、梨花女大名誉教授魏滋炯告诉大家,韩国魏氏宗亲来到固始寻根谒祖,让我们对魏氏的始祖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找到了根,回去后将动员更多宗亲,为祖根地的发展做点贡献。

  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固始展厅,也来了许多宝岛台湾的客人。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物让他们流连忘返,驻足不前。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眷恋?千年回眸,原因是根在固始。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

  一批又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姓氏宗亲不远千里万里认祖归宗之时,远在楚豫之间的固始,总是人们心头萦绕着的“老槐树”。

  他们口里唠叨着回来了,回来了!泪水潺潺而下,风飘飘而吹衣。

  每年秋天,固始人都要举行盛大仪式,欢迎海内外游子“凤还巢”!这是多少游子翘首期盼的日子,也是180多万固始老家人望眼欲穿的日子……

  每年都一样。925日至27日,固始与闽台关系研讨会暨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在这里如期在举行。

  在当前中央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节庆活动的大背景下,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能够获批继续举办,并且连续六年被列为国台办重点对台交流项目,充分说明了根亲文化节对固始乃至全省、全国意义重大。

                    小城固始,承载历史                                                           固始      位于豫东南边陲,古为番、蓼、蒋等国。至今尚存的番国故城遗址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城蜿蜒,见证着不灭的历史印记。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光武帝刘秀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从此而得名,并沿袭至今。

  固始属华东与中原的交融地带,坐拥“吴头楚尾”、“豫南杨北”的交通孔道之上,北有淮运,南有官道,又辖“百里不求天灌区”,是中原腹地唯一一处水陆交通俱佳之地,历史上成为中原人渡过淮河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江、福建的必经之处,也是历代中原人向闽、粤、赣等地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

  固始素有“中原第一侨乡”之称,历史上曾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南迁,其后裔又渐次播迁至台港澳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欧美等地。因此,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对于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以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建制和唐末王审知兄弟三人率义军南下统一八闽大地影响最大。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闽南发生叛乱。朝廷任命固始人陈政为朝议大夫兼岭南行军总管前往镇抚。陈政“刚果敢为,而谋猷克慎”,率将领123人、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当时,只有13岁的陈元光跟随父亲出征。

  起初,当地人对唐官兵和北方人十分抵触。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固始军校58姓,入闽救援。随后,屯驻云霄的朝廷军队很快与当地人打成了一片。

  由于大唐在闽地威望得到很大提高,仪凤二年(公元677)陈政病死,唐王朝任命其子陈元光为鹰扬将军代父领军,最终平定了叛乱。随后,他组织包括陈姓在内的100多个姓氏将士与当地居民屯耕、辟荒、植树和耕渔相兼,没过几年,云霄山下林果丰,九龙江畔稻蔬香,漳、泉一带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

  公元686年,朝廷在闽南批准建立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刺史。他逝世后被尊为“开漳圣王”,在以后的数百年内,他的后裔逐渐在福建形成了一个陈氏望族。

  陈元光之后200多年的唐朝末年,在黄巢起义的影响下,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率众起事,带领固始50姓数千义兵创建闽国,王审知被尊为“闽王”。这是由固始发动又一场更大规模入闽移民运动。闽人十分敬重王氏兄弟,很多地方都立祠而祀。

  从中原入闽的七八百年间,由于闽地山多田少,很快人口就出现饱和,加之闽台位置毗邻,这些中原氏族先民大批迁徙台湾成了必然。

  如今,福建3800多万人口的数以万计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姓氏源于中原,随陈氏父子、王氏兄弟由固始入闽的后裔有数百万之众,如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沈、卢、孙、付、黄、薛、韩等20多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以至出现“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的现象。

  今天,台湾还有许多人称大陆为唐山,称大陆人为唐人。学术界认为,“唐山”指“大唐江山”,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特别是唐代固始大批移民入台具有重要影响。

  同根同祖,炎黄子孙一家亲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许多姓源专家到台湾访问,寻访台北、台中、彰化、嘉义、台南等地的历史遗存,撷取血缘、信仰、曲艺、民俗、建筑等的文化侧面,共同找寻两岸乡亲的文化之根,展示两岸同根同源、薪火相传的历史铭证。

  作为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陈学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积极研究根亲文化,曾到闽南甚至台湾多地考察,给他感受最深的是,许多地方都或多或少还保留着祖地中原的印记。

  陈学文说,固始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而台湾属闽南方言区,但是,两者却有非常惊人的相似,如“天亮”说成“天光”、“太阳”说成“日头”、“水开了”说成“水滚了”、“清晨”说成“早起”、“下雪”说成“落雪”等。

  陈学文还发现,在民间歌舞、文艺花会方面,闽台的龙灯舞、狮子舞、蚌舞、“旱船”、“跑驴”、踩高跷等都和固始同系一源,别无两样。台湾的“皮猴戏”和固始的“皮影戏”,在人物造型,制作原料刀枪剑戟,操作程式以及唱腔、唱词,同工异曲;流行于漳州的“大鼓凉茶舞”与固始的“花鼓戏”、闽粤山歌、情歌与固始的民歌民谣等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地缘关系。至今台湾仍保留有喝茶,多食用腌制鸡、鸭、鹅,过春节时蒸年糕、炸年糕等固始生活风俗。

  固始陈集镇的陈氏将军祠,最初是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孙子建于唐天宝年间。现存的祠堂是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有大殿5间,厢房建筑14间。祠堂基石的雕刻依然能看到唐代的风格。大殿正面陈元光将军塑像端坐正中,正堂上方嵌有“威震闽粤”、“尘净东南”的匾额,两边楹联为“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它概括了陈元光一生为开漳、建漳所作的贡献。

  如今,陈姓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姓。陈氏将军祠与遍布台湾、漳州等地的陈元光庙、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百余座,都是历经千年,香火不断。

  据到过台湾的陈氏宗亲介绍,台北市的“德星堂”,是全台湾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

  追根溯源,原来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对于闽、台同胞来说,大多都会有疑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哪里?

  对于这些中原姓氏后裔来说,固始可能不是姓氏最早的本源,却也是寻根过程中无法绕过的家乡。也正因此,固始与山西大槐树、福建石壁村等并居,被历史地理学者列入“中国十大移民集散地”。

  1988年,台湾出版了《台湾族谱目录》,收录了200多种族谱,前100大姓中,有87姓族谱上清楚标示祖籍在中原,多源于固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来,南迁闽台的氏族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向往,不断致信、组团到固始寻根问祖,垂询先祖之源。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港澳台、福建、广东等国家和地区的70个姓氏宗亲前来固始寻根谒祖、参访考察、投资兴业,人数超过10万人次。“光州固始”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海内外同胞认定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17岁的陈志伟,是福建省漳州市檀林村人,该村有1000多人,都是陈姓,据传是唐代名将陈元光的后裔。至今,檀林村内设有颍川陈氏祠堂,供奉着“开漳圣王”陈元光。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村民都会邀请台湾陈姓人,前去祭拜先祖。

  陈志伟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研究老祖宗的生平事迹,他发现陈元光是从河南固始去的闽南。有一天,他见到了村里的陈氏族谱,开篇写着“树本乎根,水本乎源,人本乎祖”。“固始县是祖宗的老家,应该回去看看。”陈志伟说。

  游子们回到楚豫之间的祖地,顷刻间便能解码自己的基因,一眼就能读懂大别山的沉思,一声便能和上淮水上的歌吟。

  “来到了固始就像回到了家,这也是我们根亲文化节加深文化认同感的硕果之一。”2014926日,国民党名誉副主席、蒋介石之孙蒋孝严在第六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上致辞中说道:“你可以到台湾的墓园去看,大部分都写着他们的祖籍,来自福建漳州或者泉州,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的情节,不会忘了祖籍。”

  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先生说过:“原乡人的血,只有流回原乡,才能停止沸腾。”今天,我们回到了闽台人的原乡:固始!了却了一番心愿。蒋孝严说:“参加根亲文化节对我有双重意义,一是来寻闽台人的根,二是来寻蒋家的根。”

  关于蒋家与固始的关系,并不多见于报道。蒋孝严故意卖了个关子说,“很多人不知道蒋家的发源地,其实固始便是蒋家的祖根所在地。”据他介绍,2800年前的周朝时期,周武王弟周公姬旦之子伯龄受封于蒋地,建蒋国,以国为姓,蒋姓从此由来。蒋国故都就在曾经是固始县的期思镇(后划归淮滨县)境内。

  根亲文化节,开启豫闽台交流合作新渠道

  “河南固始经济社会要想有长足发展,近期要靠抓工业,长期要靠抓农业,远期要靠抓文化。”县长王治学指出,在这三个方面中,有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还是文化,抓文化要有具体的方法、载体、项目和基点,而根亲文化就是最为宝贵的文化。

  “沧桑历尽故园在,伫望长空忆祖贤”,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根亲文化这个历史优势资源,2008年初,固始县提出了“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根亲文化圣地。为此,该县不断加强根亲文化遗迹、遗址、景观、景点的建设,保护和修缮了番国古城遗址、陈氏将军祠、安山奶奶庙、中华寻根楼、王审知故居、苏氏蓼祖庙;新建续建了具有根亲文化特色的中华根亲文化博览园、根亲坛、唐人寻根楼、陈元光广场、成功广场、根亲博物馆、唐朝风情街、黄氏大宗祠、根亲阁、王审知纪念馆等一大批根亲文化标志性亮点工程;编辑出版了《根在固始》、《固始姓氏源流路线图》、《固始历史沿革考》、《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等系列丛书;设计发行了《根在固始》邮票册,与中国文联中联影视中心、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联合摄制了30集电视连续剧《大唐儒将开漳圣王》,与央视合作摄制完成《闽台祖地——中国固始》三集电视纪录片,并于20133月份在央视播出;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被成功搬上豫剧舞台。

  一系列软硬件的建设不仅为海内外南迁先民后裔寻根谒祖、交流联谊提供了便利的载体,更成为固始扩大开放、促进经贸合作的情感纽带。

  2008年以来,固始县连续成功举办了由国台办、中国侨联、河南省政协、全国台联主办的七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和六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品牌,“根在中原”,“根在固始”成为海内外嘉宾的共同心声和高度共识,固始成为万千寻根游子心中神往的圣地。与此同时,固始县还积极“走出去”,积极组织开展“中原(固始)根亲文化宝岛行”“根亲文化福建行”等活动,促成固始与泉州市、福州晋安区建立友好城市,与闽台缘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通过办节办会及一系列联谊活动的成功开展,固始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国台办、中国侨联、全国台联、海协会等对固始办节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根亲文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白立忱、王汉斌、张怀西、陈云林等领导同志先后到固始对根亲文化工作予以指导。固始县也先后获得“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称号。

  根亲文化在扬名固始的同时,还带出了全国独有的寻根经济现象。据统计,六届根亲文化节固始共签订招商项目133个,合同金额达176亿元;落地项目71个,到位资金58亿元。由台湾沃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闽台印象城项目、广东明阳集团投资30亿元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在固始生根落地。

根亲文化节举办这七年来,根亲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中原第一侨乡”到“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圣地之一”,名气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来越宽;从寂寂无闻、没有影响到创造了“一县办国事”的壮举,承担的使命也越来越神圣。固始县委书记曲尚英说,我们体会到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的脉络需要进一步延伸,根亲文化节这个平台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来认亲归宗的人也越来越多,固始将持续以根亲文化资源为依托,巩固扩大根亲文化结下的硕果,举办好根亲文化节会和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中原文化、根亲文化,为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贡献力量,让固始跟亲文化名扬天下,广及四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管: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主办:金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热线:13910392737
声明:若侵犯到您的权利 请及时联系管理人员予以修正
中国大别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