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城外

2015-11-27 10:59:01来源:中国大别山新闻网作者:花亭点击:


  我的家乡在信阳固始县的一个小乡村,位于河南东南部。在那里,父辈以上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由于资源的匮乏和人地矛盾的加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村里的精壮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试图用外面赚来的钱改善生活。从广州到北京,足迹遍及全中国,他们开始总是从事着门槛较低也最艰苦的体力劳动,也就是媒体口中声称的第一代农民工。慢慢地,头脑灵活点的开始学着做起了生意。在这点上,同乡们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凭着满腔热忱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先入城者也都挖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拿北京和武汉的同乡来说,在北京的多以从事废品回收为生,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了虽然短暂但是繁茂的春天,不少人抓住机遇,赚了个盆满钵满;而在武汉的同乡大多聚集在调料批发行业,中环商贸城、舵落口等批发市场里的同乡扎堆出现,生意做得颇为红火。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已然跟不上成长起来的新二代了。第一代农民工心底的真正归宿感仍然来自自己的家乡,他们当初的想法很简单:赚城里人的钱,过乡里人相对富裕的生活,省吃俭用好多年,攒个十几、几十万回到家乡建栋房子,从此开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乡村生活。这种“有家可回,落叶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也支撑着他们的整个精神大厦,使他们在面对环境恶劣、尊严扭曲、情感压抑时,都能以惊人的忍耐力顽强地坚持下来。

  然而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曾经在父辈心目中的温暖家园,在新二代看来并无多少价值值得留恋。对他们来说,光怪陆离霓虹闪烁的都市生活显然更具吸引力,更能寄托他们懵懂的自我身份的认同。然而扶摇直上的房价,令人望而却步,即使买了房子,供养一套城里的房子,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是巨大的。他们成了表面意义上的城里人,和城里人一样的穿着打扮,学习他们的语言,适应他们的风俗文化。然而更多的内在的东西是很难一蹴而就的,比如修养比如情操,有人说三代出贵族,我觉得对于从农村奋斗到城里的人来说同样适用,丝毫不夸张。琴棋书画、话剧歌剧、网球高尔夫这些离新二代们还有很大距离。在这融入的过程当中,适应能力好些的可以自然过渡,墨守陈规适应不好的一部分人,对家乡没有眷恋对城市没有归宿感,就成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联想到富士康的十几例跳楼事件,究其直接诱因或许各有不同,但根源在于缺乏归宿与幸福感。

  纵观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到再到社会主义,虽然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景,但社会总是在朝着更加文明现代的方向发展。一个合理公平的社会,我觉得应该给每一个人至少保留一份希望,这份希望不必高大上,仅仅是指通过一番努力就有机会过上与周围人差不多的生活,享有追求的动力,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人最怕的并不是吃苦受罪,而是失去希望和念想,那样黯淡的生命是如何都开不出绚烂的花来!

  贫穷和苦难对于少年是种财富。但也要辩证来看,能在贫苦中自我激励和成长,汲取到拼搏的营养,那就是笔不菲的财富;然而对于消极软弱的人来说只能是灾难,得到的只有颓废和怨天尤人。我从不避讳自己的农村出生,虽然也曾羡慕蜜罐里长大的城市娃儿,但正是这种出生和经历,让我学会了努力和感恩,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在这座城市感到孤独无助时,时常在想,到底走出来的意义何在?难道真的生活在城市就比乡村幸福?现在看来真的未必,洗尽铅华,褪去浮躁的外衣,返璞归真,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未必不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世外桃源的生活,实现起来没有那么难!即使谈笑无鸿儒,往来尽白丁,心是富足而乐活的,广厦千万间也比不得茅舍温暖。城里城外的生活,无关贵贱高低,全出乎心,心对了,身体放在哪里都是舒服的。心安即归处!

  编辑:永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管: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主办:金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热线:13910392737
声明:若侵犯到您的权利 请及时联系管理人员予以修正
中国大别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