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本书相遇

2014-05-29 15:41:40来源:中国大别山新闻网作者:余金伟点击:

和一本书相遇


  --读李庆华老师诗集《大写的汉字》有感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真没想到会与李庆华老师的一本力作不期而遇。李老师下乡办事,路过我所在的单位,顺便带来了这本诗集,我内心的欢喜不言而喻。短暂的相聚,泡开了几杯茶水,随茶水一样沸腾的还有共同的话题。

  跟李老师惜别后,我迫不急待的翻开了诗集,在这个开满槐花的午后,把自己变成一个标点符号,一页一页,一首一首,一节一节,一句一句读下去,不知不觉就读至结尾。

  李老师的作品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泥土气息,让每一片叶、每一朵花都能接纳地气:

  跑进春天,让我们听从心脏的指挥

  团结紧206块骨头组成春天的方阵

  你看万物都仰起了年轻的头颅

  你听温暖的音乐正从松软的土地里慢慢上升

  --在我们的身后,每一滴汗水

  都是一粒饱满的种籽

  每一个脚印都将打开闪电和雷鸣

  --《跑进春天》

  李老师的诗歌意境很美。词语与词语的碰撞,能把读者带入一个很奇妙的境地:

  让小草绿在没路的地方。让燕子

  精心纺织白云

  蝴蝶穿过树林,不知会将纽扣

  缝在谁家的屋檐

  善良的小河把乞来的山岚

  挂在矮枝上翻晒

  地火是一群中学生,把五颜六色的元素

  从实验室搬到青蛙的池塘

  一小块白云的宣纸

  能让我写一部关于春天的史诗

  一大片天空的纯蓝墨水

  却不够小雨写下内心的秘密---

  --《祈祷》

  在与李老师短暂的交流中,李老师好几次提到了诗歌的审美,一首美的诗歌,总是让人久久回味:

  把一座小城安在稻田的前边

  把一座逶迤的青山安在稻田的后面

  一条小河分开稻田

  让青青的稻谷学会思念

  石头静卧山坡,像一头犁过春秋的黄牛

  河水走到了北坡,树荫下的老农还在南山

  一袋旱烟飘逸到了云巅

  他们没有河流忙,他们比太阳还闲

  --《日出江花》

  寥寥数笔,一座世外桃源立马展现在读者面前。身为信阳人,不能不与茶结缘。在李老师的笔下,茶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一面呢?

  搬出春天的酒坛子,好客的主人

  用整整一坡山歌

  招待我们的万丈豪情

  我没醉!---

  一座大山靠在我的左肩上

  喃喃着: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说:其实数你醉得很!

  --《与茶共舞》

  当你品茗赏诗的时候,也许你能想到与茶共舞的日子,让一座大山一醉不起。赵州的那一句:吃茶去,让你的一颗心瞬间扎根泥土里,你品的不是茶,是当下的自己!信阳作为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在时序交替,季节轮回中,除却茶外,年年会因一场或几场大雪而富有无限诗意:

  等待一场大雪,等待浸润着

  桂花、菊花气息的大雪

  等待印着蓝花的棉布一样的大雪

  为低处的生活增添一点暖意---

  --《等待一场大雪》

  远道而来,漫天飞舞的大雪,在李老师笔下,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那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情趣,透过文字我们更能感知李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场大雪落下,民工流,学生流会又一次将返乡的道路淹没。

  每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它的右侧

  都是我的家乡

  河南总比河北阳光充足雨水丰沛

  花儿也开得有滋有味

  --《家在河南》

  说实话,写家乡的诗歌很多,但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的不多,当我读到这首诗时,字字句句如雨滴落入了我的心窝。提到家乡,亲情是诗人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如何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那种诗意,最能考验诗人的笔力:

  上帝早已死了,母亲

  您却在蓝花边的瓷碗里

  布置一座天堂

  --《人质》

  短短几句,即让平凡的日子风生水起,在这个粗瓷大碗里我们能想象炊烟袅袅,爱在延续。而母亲心甘情愿作为生活的人质,让我们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感激!如果把父母比作绿叶,那么儿女则是开在心口上的花朵,能时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即使再琐碎的日子也会变得熠熠生辉!请看:

  昨夜,你梦中的笑声

  伸出双手

  刚好把我从恶魔的泥淖里拽起

  柔柔地光芒覆盖你长长的睫毛,想象你

  又在梦中跳舞或唱歌了

  --《梦中的笑声》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拥有这件贴心的小棉袄,诗人恐怕梦里都会笑出声!都说诗歌是文字与灵魂的对话,那么诗人又将如何描述自己?

  这棵树是我栽的,它当然应该姓李

  也许它不开白花,或者什么花也不开

  但它依然姓李。即使是无心插下的柳枝儿

  也不能姓杨

  我修剪过的菊花怎能姓陶

  一棵姓李的树,熟读道德经

  会讲飞鸟和流水的故事

  傍枝斜出,形迹可疑

  会在我转身时放松警惕

  沿海拔降低,一棵姓李的树皮肤开始细腻

  在炊烟和鸡鸣之中,享受阳光,雨露

  --《一棵姓李的树》

  读完此首,已隐约可见诗人的风骨。一棵姓李的树饱读诗书,不向世俗的风雨低头。无论世事如何沧桑,诗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绝不改口!我想这正是源于一种担当的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为赶回老家参加一场迎春联欢

  我急忙上了一辆坐满讨债民工的中巴

  这些五颜六色的民工,在透着寒风的车上

  沉默着,不知雪下到何时

  他们小心地咳嗽,寒冷

  让他们偶尔吐出的烟圈,也无法浪漫

  --《笑容》

  读到这首作品时,心情空前的沉重,诗人无意做讨债民工的代言人,但诗人耳闻目睹又不能不让他感到悲愤,这些辛劳一年的民工,临近年关却两手空空,让他们如何面对家人?让他们的这个年如何过的舒心?在笑容的背后凝结着诗人的一腔真情,诗人感同身受,拿他们当作了自家弟兄。这又让我想起上午的交谈,我们也提到了诗现场这个概念。诗人要有担当,赞歌要唱,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预警,要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一方水土一方人,我想也许正是史河给了诗人这种浸润:史河,发源于豫南大别山,向北流入淮河。诗人的故乡就别在史河的发簪上。那是一个有着蝴蝶一样轻盈的名字--一个叫着李家花园的地方:

  先人插桩为界。五百年了

  史河的臂弯还是那样温馨

  花朵的喧闹声

  压住了工业的嘴唇---

  有些花我对街道说过

  给路过的孩子指出过它们的光芒

  我还把花朵盛不了的芬芳

  分给了月光和萤火虫

  但我却是第一次说起整整一座花园

  --《李家花园》

  如果说史河赋予了诗人语言的灵动,那么平原则蓄养了诗人情感的厚重:

  风速太快,没有一座山能在这里扎根

  没有一片森林来浸润我们干涩的眼睛

  那些饥荒的岁月,河流全吓坏了

  它们躲得远远的,躲在白云的梦里

  只有那些祖坟没有吹走

  在黄淮平原以最高的海拔

  收集失散的目光

  吹不走的还有人们的脚印和独轮车的辙迹

  汗水就在其中

  长出一串串麦穗一片片玉米

  --《黄淮平原》

  李老师的诗歌除了内容生动,作品的标题也很吸引人,一个匠心独具的标题总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我踩疼了乡间的薄霜,光是这个名字就激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咯吱咯吱的声音,晶莹剔透的色彩,疏密有致的布局,如圈圈涟漪在读者心头荡漾开来。另外,我也特别羡慕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李老师写诗仿佛信手拈来,但善于平中见奇,冷不丁地就撞开了读者的心扉,那些妙不可言的诗句,让人不能不为之沉醉:

  雨下到黄昏轻飏成一片雾了

  雾围绕着路灯

  像秋光围着山坡上熟了的橘子

  微风穿过我的雨伞又跑进雨里

  我随风飘起的领带 制造了另一阵风

  从你的窗前,侧身走过

  --《下到黄昏的一场雨》

  记得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花一草也能因为幸遇诗人,在细腻的笔触下充满着勃勃生机。土门岭上那一丛丛野菊也会诗人,在读者的心头久久摇曳:

  它们从不感冒。偶尔的咳嗽

  只需几粒温暖的灰尘。折断了的野菊花

  从伤口处再长出新枝,谁也不会关注

  自己的伤情,一次次从山脚涌向高高的山冈

  ……

  在野菊花丛中,土门岭还有一所小学校

  当放学的铁犁铧敲响,野菊花就跟着学生们

  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

  --《土门岭上的野菊花》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大地之文章。从交谈中得知大学学地理出身的诗人李庆华,每遇机会总要走出家乡,喜欢用脚步来丈量自己的梦想:

  我从北国来,我是一只化缘的小鸟--

  南朝四百八十寺,周庄是一株

  烟雨锁不住的菩提

  我轻轻地收拢双翅,便落在了

  红尘之外

  --《周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情的释放。不仅拓展了诗人的视野,也为诗歌注入了新鲜的雨水和阳光!旅行只是偶尔,生活才是日常。面对世俗的情爱,诗人会如何描摹她的模样?

  这个夜晚,所有的花朵都已睡去

  玲珑的烛光

  一下子就照出二十年前

  你异香扑鼻的容颜

  心在火锅里抑制不住雀跃

  两杯红酒像两颗行星围绕着太阳

  渐渐有了当年的体温

  --《记住这烛光》

  这是李老师《爱情,向左转》组诗中的第一首,摇曳的烛光也把我们摇回到诗人与心上人初相遇的地方。在那个年龄段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激情与梦想,在那支红烛的尽处站着的必然是满院的春光。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郎不善怀春。这段回忆也让我想起叶芝炉火旁的浅吟低唱。而组诗《坐在草垛上望月》更是把这种爱情的浪漫演绎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跑的太快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大家都在路上狂奔,却忽略了一路风景在歌唱。幸好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留住了那些最美好的时光:

  我想坐一辆慢车去看你

  我想把这段路变长些--

  等待山坡的荠菜香到了溪头

  等待路边的桃枝挑起了绿灯

  打开车窗,让阳光一寸一寸地照遍皮肤

  又一厘米一厘米地进入血液

  当血液里的冬天开始融冰

  我就可以牵出那匹白马,载着我粗重的呼吸

  走上你那幽雅的小径

  --《我想坐一辆慢车去看你》

  透过这组诗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守望,收入当然越高越好,生活的节奏当然越慢越好。细火煲汤,味道自然格外香。再快你也不可能超过太阳和月亮,再慢你也不会错过阳光和星光。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诗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李庆华老师的诗歌有婉约也有豪放,尤其是一首《大写的汉字》,让人过目难忘:

  一撇是黄河,一捺是长江

  砚墨洗亮的日月

  照着五千年的厚重,也照着四季的吉祥

  竹是吹出杏花春雨的翠竹

  毫是扬起大漠尘土的狼毫

  一腔红到极致的热血泼洒胸中的风云

  是塞北对江南的抒情

  是澄江对碧空的吟唱

  这大写的汉字让我联想到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其实,这不也正是李庆华老师的真实写照么!李庆华老师作为信阳市作协副主席,信阳市诗歌学会的副会长,始终秉持一种谦逊低调,在同事圈,朋友圈口碑都非常好。我们上午相处的时间虽短,但相谈甚欢。文以载道,李老师的诗歌之所以耐读,我想也正是源于这种人格的力量!

  在上午的交流中,李老师也说曾有朋友指出,他诗歌中的意象过密,细读之下,倒感觉不算多大问题,因为内在的气息和节奏以及韵脚作了很好的补救。我个人觉得如何做好传统的意境与现代元素的糅合;如何让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深入内心;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组合,还可作进一步的发掘和突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庆华老师的诗作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底蕴,我想这与他大量的阅读分不开。李老师很少上网,很少打牌。李老师说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一卷在手,斜靠床头,与书中的文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一刻,体味岁月的静好于指间缓缓滑过,该是多么美妙。

  关门即是深山,读书即是净土。在今天这个世界读书日,能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一本书,是多么幸运呵!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相信这本书也在读我!

  2014.04.23

  编辑:永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管: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主办:金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热线:13910392737
声明:若侵犯到您的权利 请及时联系管理人员予以修正
中国大别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