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教训 开创美好未来

2015-12-01 11:01:00来源:中国大别山新闻网作者:余德华点击:

  --从金振中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说起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国将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作为中华儿女,今天我们最应当做到的就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中国人民鲜血写成的历史永远不会磨灭
 
  说到抗战,我们不能不想到一个人:金振中,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民族英雄。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先来看一段历史吧:
 
  金振中,河南固始人,1903年生于贫穷之家。1924年,加入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曾在张自忠任校长的“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七七事变”爆发时,他是保卫卢沟桥的直接指挥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顽固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寇不费一枪一弹迅速占领了东三省。接着南下,于1933年先后侵占了热河和冀察两省一部分,直抵平、津周围。南京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1935年指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了所谓“何梅协定”,答应华北实行自治,撤退驻华北的中国军队。
 
  1936年春,北平受日寇三面包围,只有西南部通过宛平和卢沟桥还与外界保持联系,卢沟桥成了北平的咽喉,日寇早欲夺取。师长冯治安把保卫北平西南部的重任交给了110旅,旅长是何基沣。随着日寇挑衅日益频繁,冯治安和何基沣认为:在这关键时刻,应慎重考虑派驻宛平和卢沟桥的部队,经过反复考虑,定为219团三营,营长就是金振中。宛平县城不大,只有东西两个城门,几百户居民,按照惯例,平常只驻防一营兵力。为了增强守卫力量,金振中此时带领的三营是一个加强营,分为四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和两个迫击炮连,共1400余人。三营官兵多是河南人,加上一层同乡关系,官兵较团结,战斗力甚强。      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防务时,卢沟桥的形势已日趋紧张,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并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所谓的演习,用心十分险恶。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金振中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经常向士兵进行爱国教育,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要振臂高呼数遍“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日的斗志。1936年农历除夕之夜,活捉了大汉奸宁雨时和数名日军顾问,缴获武器、款项甚多,受到师长冯治安特别嘉奖。7日晚10时。当日是阵雨天气,日军进行军事演习。金振中召集部下开会,让大家作好应付突变的准备。晚10时,金接到冀察绥署许处长打来电话,告知日方声称有一名演习士兵,被城内驻军捉走,要求进城搜查。金马上联想到“九一八事变”,预感到日军要故伎重演,他立即回答:“日方士兵被捉纯属捏造,进城搜查则断然不能接受。”金振中向许处长汇报了下午日军“演习”情况,请他不要相信日寇的谎言。刚放下电话,激烈的枪炮声便响了起来,首先炸倒营部房屋6间,炸死士兵2人,伤5人,防守阵地的各连连长纷纷报告:日寇潮涌般向我阵地扑来。此时外部联系中断,金振中也来不及向别的长官请示了,便果断地下达了作战命令,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从此开始。
 
  在与日军激战中,金营长身负重伤,被送往保定医院救治。
 
  卢沟桥29军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金振中营长是站在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战斗。金振中先生在解放后,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固始县政协常委。1980年,金振中在县文化馆工作,并任固始县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委员。1985年3月1日金振中因病逝世,终年83岁。金振中先生临终仍深深怀念他战斗过的卢沟桥,视卢沟桥为他的第二故乡。同年8月14日,遵照他的遗嘱,组织上将骨灰运抵北京,撒在卢沟桥下,永定河内。
 
  这段历史所包含的信息至少有下面两点:
 
  其一,78年前,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三省后,有预谋地
 
  向内地推进,企图一举控制中华版图,狼子野心,昭然于天下。中国人民用鲜血写成的历史不容怀疑和颠覆。
 
  其二,任何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坐视民族危亡,以金振中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之际,奋臂一呼,冲向敌人,保家卫国,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固始人的骄傲金振中把他英雄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煌煌抗战史册上,为后来人长久铭记。
 
  二、反思历史,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周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近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砸碎了疯狂军国主义日本妄图灭绝中华民族的美梦,取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唯一胜利,挽救了民族的危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在纪念胜利、追悼英烈、谴责强盗的同时,反思抗日历史,从中吸取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第一,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这并非危言耸听。请看历史:
 
  其一,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一直把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作为其征服对象,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就是我国的进步。我国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使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的近代
 
  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日本人当时感到如果中国这么发展下去,必然会超过日本。为了消除这个“可怕的前景”,日本在1894年断然对中国开战。通过这场血腥的战争,日本基本消灭了我国的海军,割让了我国的台湾等大片领土,并从我国勒索了巨额赔款和新的通商口岸。由于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我国的洋务运动被迫终止,战争使日本变强了,中国变弱了。日本通过战争手段完全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
 
  其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的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中国的这一发展势头令日本感到了“威胁”。为了消除这一“威胁”,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又一次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完全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今天历史场景又一次再现。1978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日本又一次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断地鼓噪“中国威胁论”,日本投向我国的目光充满了嫉妒、不安、猜忌。在日本极右冀分子看来,消除“中国威胁”的最好方式就是千百万计打断中国的发展。在东海大陆架、钓鱼岛、台湾、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日本单方面频频出手,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居安思危,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应深刻反思为什么曾几何时还比中国落后得多的日本小帮,却在近代突然科学技术走在世界顶尖行列,工业飞速发展,国力与日俱增,并一举击败满清和沙俄,成为世
 
  界列强之一呢? 主要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实现了法治。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从此,日本与同时代的满清政权就有了“天上”与“地下”的差别。
 
  二是教育抓得好。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自十九世纪明治维新开始,全国一律实行强制义务教育。无论是城市居民的子女还是农民子女,均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由国家负担(这一点我们现在就还没有办到)。正因如此,日本的教育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普及,国民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三是人才有了成长的环境和用武之地。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治以后,其人才有了张扬个性和发挥作用的环境。而当年中国的学子在满清政权的专制治统下,就是人才也只能变成蠢才,既使是有人才也不会被使用,就是使用了也不会被重用。这几个方面是日本胜满清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第三,应反思为什么一个比我们领土资源和人口都少得多的国家差点灭亡了我们泱泱大国?
 
  一是经济上贫穷落后。近100多年来我们与日本的综合国力始终悬殊。日本发达富强,则我们贫穷落后,这是我们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
 
  二是科学技术落后。日本一次又一次发动侵华战争,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他们的科技实力比我们强大,武器装备比我们的先进。
 
  三是“慈禧太后”和“蒋介石”统治时期缺乏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对培养人才是很重要,但仅靠教育还不行,没有适合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人才是成长不起来的。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科技搞上去,以增强民族的创造力,使自己在人类科技领域占有自己的位置。深刻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的教训,全力推进现代化建,增强综合国力。我想这是我们今天对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未雨绸缪,撑起中华儿女头顶和平的蓝天    历史的脉络,在拉开时空距离之后,往往会看得更加清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其实已经等了近400年。早在16世纪下半叶,日本便起蛇欲吞象之歹心,一步步加紧侵华战争准备。可以说,忧患一旦落在觊觎之后,付出的代价将不可估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正是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才换来的吗!    真正的忧患,既是遇危思忧,更是安不忘危。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始,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主要是因为侵略者眼睛血红,而当权者睡眼惺忪,视己为“天朝上国”,觑其为“蕞尔小国”,完全“不以倭人为意”,伤疤未好就忘痛,“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最终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抗战的伟大意义之一,就是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
 
  狼再凶狠,总不会觊觎狮子老虎,若换作一头羊,越肥就越会被惦记。实践一再雄辩地证明,只有扎紧防狼的铁篱笆,才能让觊觎者无机可乘;只有把自身搞得很强大,才能让觊觎者心存忌惮。
 
  今天,抗战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我们心中的狼烟绝不能熄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围堵遏制,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复活企图和安倍战后70周年谈话的闪烁其词,我们永远要做好两手准备,建立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让子孙后代永享和平与安宁。
 
  编辑:永红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管: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主办:金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热线:13910392737
声明:若侵犯到您的权利 请及时联系管理人员予以修正
中国大别山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94号